這是一篇反省式剖白文章,談LP為我帶來的驚喜和揭露我音響路上的欠缺和短視!也借此陋文向為音響界保守這片黑膠天地的前輩玩家們致上萬二分敬意,幸好有您們,黑膠不止沒式微末落,近期更展露無比馨香。迷途羔羊如我者,慶幸尚有投入LP懷抱的一日!
這兒作個小聲明,此文僅是個人感受,不是挑點制式之爭的戰火。世界已太亂,不想讓戰火燒到音樂天地來,罪過也!
話說80年代CD面市時大力宣稱數碼時代君臨天下,Perfect Sound Forever,我當年也像許多初識音響的同道,信了此話,多年堅持此信念,把黑膠系統霸主地位視如昨日黃花,為時代科技取代淘汰的老舊東西!
然而遲至今日事實卻依然未必如是!新數碼制式SACD或許有這潛能,實力絕對不可小覷,唯尚未臻完美。而LP以其自然柔潤,薰人欲醉的音樂味表現,著實復興有理!
時代產物新舊交替雖是無可厚非之事,但承先啟後這事宜絕對有互為探討、驗証、對比、反思的必要!尤其在功利主義、商業氛圍前所未有的厚重,資訊亦被當成政商工具的今日社會,更需提防人為的誤導、催眠和利用!
多年了總感覺到在音路歷程上仍有好大一個欠缺,就是不曾好好接觸黑膠世界,發燒如此就 ,更需提防人為的誤導、催眠和利用!
算不遺憾,也時感若有所失,尤其常讀日本Stereo Sound幾位前輩的評論,及對他們時常提及LP較近音樂真諦的說詞,我心總想盡快一試以辨真偽,奈何身邊同道就只有一位黑膠死硬派的好友,卻多年處在冬眠狀態中,而我又唯恐身處僻鄉,尋購LP不易,更遑論能找得一些歷史經典名碟(除非付出不菲代價)一償夙願!
時光易逝,這欲想嘗玩黑膠的心緒在SACD出現後,我以為可以告一段落矣,卻原來(這是後話)數碼、模擬的音響世界縱然能在音效表現上靠攏,在音樂演繹和音觸上卻永遠不可能互為取代!黑膠尤其已進入久遠而根深蒂固的文化的層面,在歷史上烙下無以磨滅的印記!甚至可說對某些熱衷參與者而言,它完全已具備Cult的意識---神聖而莊嚴!
那一日在布先亞潾處首次聽了Nottingham Space Deck組合表現,雖然未經認真調校,卻也真教我刮目相看,在深受感動之餘,我想時緣已至,是完全我夙願的時機了,作個完全音響人吧(或該說像HP及Leo也玩到錄音室去才算完全吧),況乎如今已察覺黑膠的音樂模式方是多年來我夢寐以求的!
在人生路上,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哲理一樣可用於愛樂人的音路歷程中!在數碼科技化的道上驟然回首,繼而倒行一步,我看到了黑膠世界富於精神內涵的層面。
有道是想真正了解一個人,真心關懷是條捷徑。同理,想了解黑膠世界的真彩和精神面貌,認真投入嘗玩,肯定別有深度感受!
我之所以為LP著迷,仔細想來,倒有許多個人因果成份。
前CD時代,我未懂音響,習練音樂器材時,聽的是卡帶和黑膠,純是听音樂,聽演奏技巧、表現、聽演釋、聽感情,唯不辨音效優劣。我僅在早年接觸過LP套裝唱機(Sansui牌在大馬大行其道時期),相信像我如此欠缺一段真正嘗玩黑膠的玩友亦不少,這是新舊制式更替造成的常況。
然而不妨說實一句,回憶當時,樂在其中,倒不覺有何缺失,反能輕易投入曲樂中。而後CD時代,誤交音響發燒友(即上述那位冬眠的,人在冬眠依然影響力十足),從此中了音響毒,也學人玩物喪志一般,從此拓開一段學人聽聲辨音為主的歷程。享受的角度由曲樂的感染之美,轉變至個人在音效不斷自我挑戰的昏天暗地過程中。如今回想,對錯難分,歲月蹉跎,逝者如斯,也不說悔不當初了!無數我輩努力不懈,無怨無悔地繼續跌爬上路,單是「愛音樂」這原因已然足夠解釋任何自我的矛盾和付出了!如今明暸了所謂超級制式的SACD/DVD數碼新寵兒卻其實無法在實質上取代黑膠,尤其在音樂味、音響性方面沾不到黑膠多少便宜!
我為此深感失落遺憾,然而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於是我為這欠缺實行大惡補,在過去數月里我以初哥身份,猛刨舊書,翻閱二三佰本新舊中外音響雜誌,四處查詢調校資料,找訣竅,找專家要義,找前輩經驗精華,並上網下載厚高逾尺的相關文獻,打印成冊,仔細研讀。
另一邊廂剛購下了Nottingham Space Deck盤的我,在理論根基上也實行了驗証性的調校,如此日夜晨昏,忙個不亦樂乎,像個稚童剛買了心愛玩具般,興奮而忙燥,得意又滿懷期許。在此我衷心多謝一群好友們,前輩們指點賜教,我著實領受不少教誨。前路尚遠,但有了這期間學來的基本功和往昔學到的一點知識,相信嘆黑膠的日子幾近矣!
初次以認真心態接觸黑膠世界,我像劉佬佬入大觀園,除大開眼耳界外,也別有些感觸,今以筆誌之如下:
-  高級唱盤都是高科技和藝術的結晶,其絕佳外觀讓好愛藝術、愛攝影的我大感讚嘆,從力學,從審美角度,從實用性,功能性等等的切入以觀之,唱盤設計家絕對可以媲美世間精品如哈蘇、 徠卡相機、百塔翡麗手表等等,且不遑多讓。我由網絡下載的眾多唱盤圖像皆美侖美奐,匠心獨運,而想到彼等在重播優美黑膠音樂更是絕代銘器時,心中敬意不禁長湧而出。內外兼修, 秀外慧中,如此精品,豈有不惹人愛惜者?
-  我向來對調整避震特別感興趣,樂此不疲,近三個月來,參看LP唱盤設計原理的結果,令我在調震調諧方面的知識又有長進得益。無論是宏觀及微觀上看,LP唱盤所涵蓋的技術廣博精妙,以此為借鑒,供我好多新概念創玩調玩附件,這對我而言是如魚得水的美事!
-  我常說為音樂而走音響之路,但與Nottingham唱盤的這一偶遇碰擊的火花,發覺黑膠所釋放的音樂醍醐味和感染能量才是多年來我祈盼的。此事令我深感後知後覺,多年尋覓的醉人音樂模式,竟然老早顯見於黑膠世界中。雖說後CD時代的LP盤臂針,設計原理和製作水平上有相當大躍進,但黑膠中原有蘊藏的高解像、高質量竟不亞於SACD,這是嚴重的忽略和失誤!
-  SACD數碼號稱當前最高科技結晶,表現固然超群,甚至好些高質素CD亦可以教人刮目相看。數碼的方便性、功能性,能否取代或交換音樂對人心的感染力和共鳴度?以高質量SACD/CD唱盤雖得以重播令人感動的音樂,但里中還需要多少調校功夫方能一較黑膠自然散發的音樂味呢?
黑膠唱片曲目中還留存有太多我年青時代的回憶,音樂與人生的關係除了娛樂價值外,尚有許多我珍惜的部份,如教育性、人生哲學、個人回憶、文化傳承等。昔日許多養我喂我以精神食糧的音樂,至今大多尚可於老舊黑膠中尋回,這使我倍感欣慰。 
-  在過去數十年經LP制式發行的音樂曲目蘊藏量竟是比我想像的多何止百千倍,好多絕代演奏家的經典曲目根本不知能否在我有生之年製成SACD或CD制式?這實在是挖之不盡的寶山,有如此厚實的文化積澱,也難怪有如此堅韌的生命力。可說今時的數碼無論怎麼好,模擬依舊是模擬,無需我遲至今日才認知,它確實早已成就其主流文化地位,其實力根基不被時空淘汰!
-  玩黑膠是頂麻煩累人的,甚麼VTA、LTA、Overhang、Azimuth、Antiskating等等一大堆或需要時常重校精調,不能選曲跳曲,炒豆聲,三幾首曲子就需換碟反碟等鎖事,然而此乃參與之樂也。成就感固然有,但小小付出,回報甚距,可為可行!再說參與感倒是令人欣慰兼且合乎音樂本性的!
-  時常感覺模疑唱盤彷似中大型相機,機動性和精準度都異曲同工,絕無無的放矢。再而往往造工造型精緻而實用,成效超群出人意表,奇怪的是為何其他音響廠家卻不曾以模擬唱盤審美觀、避震原理、原料運用和精密度來設製SACD/CD、放大器等等?這些可都是影響聲效極其重要的因素,尤其是避震抑震的技術,模擬唱盤已達驚人境界,可以為數碼唱盤借鏡(試想那小針在黑膠溝軌中拾取音訊是如何驚人的具挑戰性!)
-  印像中把模擬唱盤技術轉移SACD/CD轉盤的廠商有CEC,Oracle及Burmester等,我偶見Burmester於94年為其916 CD轉盤登的廣告宣言頗耐人尋味 :「膠帶驅動,隔離啟動時馬達所產生的震動,重播聲音更趨近LP唱片。」是技術上數碼向模擬靠攏乎?當真見仁見智。個人覺得參考及活用他人舊有或現有技術是值得喝彩鼓勵的,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  模擬唱盤的設計款式如天馬行空,創意無限,其中造型特異兼實用性強者有之、形體樸實而廉價者有之、穩重踏實者有之,超重超高技術者有之,尤其是後者如Vyger、Kuzma、Micro Seiki、Walker Audio Proscenium、Rockport等等精工精品,所具吸引誘人度,絕不亞於高級名表、相機、跑車!唯天價是其制限,非富貴玩家,不敢問津。 
-  黑膠的高質量是令人喜出望外的,尤其是後CD及至後SACD的今日,一代強勝一代的高精度盤臂針,確實把原本隱藏黑膠中的豐沛無比的音樂能量,不經數碼解碼,真實的原貌展出,這是何等驚人的展現和美好!只要想及一旦再提昇調校器材的質素,則LP亦隨之提昇表現(當然劣質碟依然是劣質碟),而盤臂針及調校手法上種種不同變數的配搭亦是無限的,這在於好玩調校的我而言,又是另一種樂趣矣!
-  黑膠唱盤的雋永性和耐用本質優勝過SACD/DVD/CD唱機,只要保護有方(其實任何軟件都當如此),LP一樣可以經年傳世,當然LP的損耗性是共知的。而我早年購以珍藏的CD初 版卡拉楊指揮貝多芬1-9交響樂曲目,CD鍍鋁竟然自動溶蝕而不能重播,就真教我欠缺信心。LP唱盤等閒可用上十數二十年,除了例常維護,通常多年在役都依然功效如新,不易被取代淘汰。二個月前我添置了一台二手Technics SL-1000 MK3(即SP-10 MK3連卑林和唱臂套庄)唱盤,盤齡雖已廿年有加,卻一開聲就教我及好友們驚嘆其超高表現。數碼制式及機種新舊更替,改朝換代之快速教消了費的人吃不消(數碼相機、電腦亦如是),論保值,LP唱盤當是更佳選擇。
-  常感覺除音效差別外,LP比數碼似乎傳輸更多音樂訊息(當然不指碟面炒豆聲)我常懷疑數碼經過較多程序處理後,好些實質訊息被犧牲遺棄!LP重播的音訊密度是較強的,是以音樂味的濃郁和自然感也較優勝。
-  音響名人Mark Levinson曾說過只接受兩種制式作參考,是為LP及SACD。當時我懷疑LP是否夠份量,如今卻成了我今時首選。生而為人,要學習的太多了,真不由你不謙卑。
這段黑膠之旅的近三個月期間,我近乎忘了我的參考Marantz SA-12S1 SACD機,昨日為了心中一點疑慮,我又試播了FIM的四季,音樂表現雖異於LP,卻曼妙如昔,好的SACD錄音,無疑依舊令人投入感動,教人忘卻制式問題。然而若以平素以CD比之黑膠,我感覺甚至連普通不過的LP都更加順耳耐聽,更具音樂味!物理特性使然吧,專家說LP頻率波形的順滑度是近乎完美的!
由此我了解了本刊主筆LP專才的明光弟為何多年僅獨沽一味,情有獨鍾地留連於LP天地,且又樂此不疲,真有他一套見解和品味。
一位玩著數碼訊源的好友問SACD與LP誰較優勝(這問題好多人都想找答案)?我資歷不足答他。然而香港音響前輩,玩LP名聞港九的雷明先生於HiFi音響七月份205期所寫的一篇名LP、CD、SACD的文章有極為中肯,精闢的見解。敬請參閱!
套雷前輩語,SACD已在多方面逼近甚至超越LP,SACD格調偏於中性....更像真的好處在柔潤悅耳。我對他的其中一句評言,更是拍案贊同:「LP的弦樂音色有層濃厚的透明膜包住,發燒友若受落了這份醉人音色,可能永不超生!」( 希望如此引用,不會犯上斷章取義的毛病!)
對我個人而言,不論是甚麼制式也好,還是那麼一句,音樂是感性的,屬於心靈的,音樂神秘而靈動的精神內涵只能用心方能感受其無窮魅力,用心聆聽享受總遠勝用腦分析,用腦始終都要大打扣,不得曲樂神髓!
由此看,今生算是與LP結了不了緣矣!孰勝孰敗,在愛樂的大前提下,也不多計較了。一向以音樂味為首要條件的我頗為贊同那一句港人港語:「LP是拿來嘆的!」LP予我的確是更大的音樂享受和感動,更重要的是它能較容易的讓我由音響的桎梏解放出來,投入音樂中。世界好大, 人生好短, 且讓各人依隨各人的心,尋求它自己最愛的音樂食糧吧,其他的都不打緊了!
走筆至此,收到好友割愛贈予的雙碟庄原版Simon & Garfunkel The ConcerIn Central Park黑膠唱片。感動之餘,不禁想到,人生如此,我確實心存太多的感恩了!(下刪感恩人名無數)
大陸連續劇「宅門逆子」主題曲終句唱到:人生一世不容易,千萬別白活!一些無謂的爭論就無謂再爭了吧!美好音樂饗宴在等著,CD也好,LP也好,卡帶也好,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式,不破壞你心中顏彩!總別浪費了!
註:承明光弟為我解了許多LP相關疑惑,他隨時指導,讓我在學習時更感順意。V&V的Mr.Ng則在軟硬件方面賜教不少,教我受益不淺。多謝同利文安弟借出銘器Rega P25唱盤,讓我從中增添不少可貴體會和經驗。再有布先音響二手商亞潾弟為我尋得心頭好碟數佰,為我LP新歷程打枝強心針,從此此道康莊我好行!學海無涯,幸虧有你們。不勝感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