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聽到許多來自印尼與泰國(甚至有巫裔的讀者,來自吉隆坡的Jaafar來電暢談HiFi事)的讀者說影音風雲一貫走的路線是對的。
筆者一直說每本刊物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攻敵之強(或無風格),是最蠢的事。多年來,影音風雲在題材方面一直著重本地化,這是上述國家的讀者給本刊的反應。其實這類報導在本地並不易做,做十個都未必有一個“受歡迎”。今天做傳媒,賣的除了是內容,還要賣一種風格、一種態度。本刊要建立的是一種“親和力”的風格,不扮高深,讀者看了意會,心中自然樂。
金融海嘯威脅下,音響的市道可能呈兩極化,連專家也有這樣的預測。除有往績可尋,不少商家也有同感。馬來西亞上世紀九七年經濟衰退時期,高級音響及大眾音響迷不減反增,經濟不好反而有利音響,有很多原因,可以解讀為富者有閒玩,普羅市民留在家看戲聽歌更划算,一些物超所值或超級音響也會較易冒起。
在家聽歌看戲相對是較廉宜的消費,買CD、DVD不過數十元(就算BD也大幅下價了),前者可一聽再聽,後者大家樂,去Pub或歌廳聽歌一人消費可能就要二、三十元,一家人看電影連停車位、零食,少說也要過百。
經濟好會有較多的娛樂產品,但也並非所有娛樂產品都同時得益。
在謹慎消費的大氣候下,人們花錢是要覺得物有所值。
音響要具備甚麼元素才叫物有所值呢?既然是聽音樂,愈有音樂平衡感會愈受歡迎,即是說,音響繼續兩極化,便宜的要好,貴的也要好。
暢銷的一定不會差,賣得多的產品其成本必然下降,肯定是物有所值。
新產品或較冷門者不一定不賣,但賣者必需多付心力,例如AB比試下聲音佔了優勢,甚麼產品消費者會買?外觀出色者自會被看高一線,創意也是令準買家覺得物有所值的重要因素,然而,重複或舊的經典,也會得到HiFi老手的支持。(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