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二年,闊別歌壇四年的葉蒨文技癢難耐∼她實在太愛唱歌了∼結果,她那一首音域寬廣,並非太多人可以唱得好的『傷逝』成了這一年各大獎項的贏家,成了娛樂頭條。
   吃音樂界這一行飯的人,自然包括林子祥在內,其實都十分欣賞葉蒨文的歌藝,因此,作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中期的出色女藝人,這一段時期,數她最風光。
    葉蒨文一復出,即撩起了很多掌聲,黃霑憶述當年和葉蒨文合作的情景:『佢一教就識,而且話頭醒尾,簡直不可多得,佢成日話自己懶,其實我未見過有那麼勤力的歌手.......』,可見葉蒨文如果不唱歌實在可惜,因為現今的樂壇太沉悶了。
    葉蒨文復出新碟的監製是從未合作過的黃耀明,自認比較歐化風格的黃耀明希望可以和葉蒨文擦出新的火花,雖然如此,新碟不論在選歌,甚至混音葉蒨文都有給予意見,因此,『傷逝』大碟是一張有創意的葉蒨文作品,獲獎連連絕無僥倖。
   葉蒨文做任何事毫不放鬆,可能和她過去曾監製自己的唱片使然,她昔年監製自己的唱片作品,有份決定那一首歌要或不要,於是,在『面對面』內,我們可以聽到有一碟內收錄了十三首標青的歌曲。很少監製能做到這一點,所以葉蒨文的歌一直有人在聽。即使急景殘年,來拍她的門依然不少。
   甚麼是葉蒨文風格?大概很難講出一個所以然來,從八四年第一張廣東大碟『零時十分』開始,她只是很努力唱好自己的歌曲,洋化的葉蒨文唱好『200度』、『cha cha cha』固然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而像『零時十分』、『願死也為情』這類有一定難度的中國小調式歌曲一樣頭頭是道,可以說,只要她願意開口唱就沒有理由唱不好。正如林子祥所言:『沒有甚麼人可以唱得那樣地全面,而且其跳舞的天份亦和唱歌一樣的高.......』,可以做而不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可惜。葉蒨文在初出道時,林子祥即給予很大的幫助及精神上的支持,其中包括正確的粵語發音、作曲等等。
    近年來在歌壇上很得志的李克勤在公開場合給予葉蒨文很高的評價:『剛柔快慢都唱得掂,我本身很喜歡她那首《零時十分》,那張唱片我都有買。』
   葉蒨文進入香港樂壇,過程極為偶然,那是黃霑與徐克對葉蒨文的獨到眼光。
   身為當時徐克電影『上海之夜』的女主角,葉蒨文演繹主題曲『晚風』決不在創作計劃之內,而是在徐克找黃霑邀曲之下,黃霑提及何為此部電影女主角時的一種『靈機』,靈機一旦觸發,只覺得未嘗不可。
等到當時凌晨六時葉蒨文拍完電影後,黃霑立時找上她,而且也立時成了定局。因為,盡管當時葉蒨文廣東話發音普普通通,卻有著豐富的歌唱經驗,台灣數年推出專輯的那一段日子,給她的幫助極大。
   『晚風』一步一步邁向新的進展,在新的進展中,此曲的末段拉音,則是葉蒨文要求加進去的,在唱此曲的時候,可以平添韻味,這也是黃霑欣賞葉蒨文的地方(他的確曾公開認同葉蒨文的疼愛)。
      『晚風』一曲,先收錄在『上海之夜』原聲大碟內(類似梅艷芳昔年『似水流年』的作法),然後才在葉蒨文首張廣東大碟中二度登場。所以,『上海之夜』電影原聲帶才是葉蒨文在香港發行的第一張唱片。
    話題扯得更遠。
    要她唱廣東歌曲,這一來,可是一道大難題了。
   卻原來,葉蒨文是不折不扣的廣東人,祖藉中山,但由於母親是江蘇人,她又在台灣出世,雖說從四歲大就移民去了加拿大維多利亞,然而每一年暑假她例必返台北外公那裡住上數月,因此葉蒨文是徹頭徹尾的台灣人。
    葉蒨文當然也明白入鄉隨俗的道理,在香港這個樂壇自然要唱廣東歌曲才容易吃得開(在這方面,鄧麗君已有例子可言)。事後,葉蒨文經過了林子祥合唱一曲『重逢』(收錄在林子祥『愛情故事』中),反應甚佳,令葉蒨文的信心大增。
    一九八四年,無線電視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大膽地把葉蒨文的『零時十分』,拿來和『愛的根源』、『似水流年』、『愛在深秋』等並列,這種眼光,在當時真的嚇倒很多樂迷。不僅如此,這位新秀還壓倒當時多位具份量的藝人(如徐小鳳、陳百強)。
      今天,我們豈不同意葉蒨文在樂壇的崇高地位,還能夠賞識到華語歌曲的市場價值,擺脫當時樂迷的語言批評。
      我們不能不說葉蒨文是位『幸運』的歌手,因為她是極少數以廣東歌曲征服樂壇而取得最高成就的台灣藝人∼連續四年奪得無線最受歡迎女歌手獎,地位僅次於梅艷芳。
    我們永遠祝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