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HiFi廠商多不勝數,但很少能夠像B&K般二十餘年屹立不倒,而且業務不斷飆升。事件可追溯到約二十五年前,從事電腦與機械工業多年的John Bayer,在偶然的情況下遇上大學同學、電子工程師出身的Edward Mutka,此君通曉線路設計,更曾在美國一著名的鍵盤樂器廠擔任設計工作,由於兩人也喜歡音樂,又對HiFi充滿熱誠,二人毅然合作開設B&K公司。

發展與成功秘訣
有關B&K這名字的由來,適宜於此打插一下。不難猜度,B代表著Beyer,然而K就無跡可尋,原來,他們覺得B&M唸起來不夠順耳,而且發音不夠響亮,於是退一步啟用夫人的名字,剛好倆人的名字皆以K開頭,兩大合夥人自然就毫無異議的拍板定案。
時間是一九八一年。
專走中檔路線的B&K,起初只是作小規模生產,地點選在John Beyer母親家中的一所地下室。John Beyer主外,Edward Mutka主內,艱苦了渡過了創業的首三年。
HiFi品牌要掂,除了器材的素質之外,亦要靠媒體的推荐才能引起市場的注意。一九八四年,Stereophile主筆Sam Tellig將一部時價五百美元的B&K後級,與五千美元一部的Krell後級相提並論。B&K憑『窮人的Krell』一舉聞名天下知。
臨近九十年代,B&K洞悉先機,率先開拓橫向發展市場這個趨勢。
所謂橫向發展是指B&K把觸角及早伸及影音(AV)市場。在當時,美國還未有一家純HiFi生產商把目光投下這個未來市場的,像Mark、Krell仍然持續執著於純音響的世界。於是Beyer開始向Dolby與Motorola搭路,藉此了解環繞、DSP音效處理。不久之後,B&K第一部五聲道後級Video 5(每聲道一百瓦)正式推出,並象徵B&K新紀元的誕生。
(B&K做家庭影院市場非常成功,使不少後人對B&K是做HiFi器材出身感到很吃驚。)
B&K的業務每年倍增,而公司的規模也不斷晉升,如今已是擁有百餘員工的『High End大廠』(以Krell的規模為準)。
從一開始,B&K每推出一部新製品,都在歐美市場引起一陣騷動,這是由於他們新規格的發表一直領先歐美群倫,形成一技獨秀的局面。B&K如此快速染指新規格市場,是有賴B&K長期與Dolby、DTS、THX、THX及Motorola所建立起來的密切關係。所以,當這些研發制式的公司,在研發階段之際,已經將消息告知了B&K,這就是何以B&K比其他歐美影音產品勝人一籌的原因。(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