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系統,由鐳射機開始,經過解碼,前級機種,再轉到後級機種,大事處理,最終交由喇叭推出,那就是說我們這群發燒友,由頭燒到落腳的發燒友所得到的心血結構,全數交由喇叭作最後成敗定論,成者喇叭,敗者亦是喇叭,因此對喇叭的選擇就非得不作嚴格的挑選不可。
        屏風喇叭、靜電喇叭、動圈喇叭,還有被遺忘的號角喇叭,形形色色,眼花撩亂,各有所長,關鍵在那一種喇叭更為接近原音原味。
        採用為導體的線(銅質、鋁質或者銀質等),在輕身圓銅(紙質之類)套入磁鐵圓軸將訊號電壓輸入套在鐵軸上的音筒線圈,強弱不等的音訊電壓,就隨著訊號的強弱遷動套在音筒上的漏頭形音盆,音圈套在音筒上,音筒連接在音盆之間,所以音筒震動音盆就受遷引而同時震動,人體聲帶震動有聲出,同樣的紙盒的震動亦是有聲出,而紙盒的震動亦是有聲出,紙盒的震動,完全由磁力線驅動,因此稱之為動圈喇叭,一寸左右直徑的音圈負責推動面積何止百倍的音盆確實吃力得緊,音圈的郁動,跟隨二十週至二十千週的成音訊號,前後震動,不規則的訊號音響喉舌(喇叭)接受的電壓千變萬化,重重疊疊,因此音盒愈重,當然在操作方面就愈困難作準確的應付瞬變的音訊電動訊號,如果音盆太重,一旦應付不來,就會成為惰動,惰動的後果就是發音不夠乾脆俐落,拖泥帶水,朦朦腫腫,惰性的樂聲出現,高級的喇叭工程師都懂得採用,一對或者
多對直徑不超過十寸的喇叭單體負責推動音訊樂聲強大場面的需求。


        屏風喇叭跟靜電喇叭稱得上是同類,不同種屏風喇叭用磁鐵片推動於之平行的振膜發音,而靜電喇叭則以高達數千伏特的高電壓下操作,所以一般上靜電喇叭的面積都較屏風喇叭細小得多,在高電壓下操作的靜電喇叭,肯定的比其他喇叭發音來得準確。
        喇叭的始祖號角喇叭,當年留聲機的誕生,全靠號角喇叭的輔助,初期音響機種面世的當兒,全部都是採用膽機操作,而膽機的推動力都在於低電力(十瓦特左右)音量很弱,因此借助於號角的共鳴作用將音量擴強是最有效的方法,今時今日號角的共鳴聲,除了適應在大庭廣眾作傳媒工具之外,音質的確難於接受(輔助低音例外)。
        在音響發燒房裡頭,當然號角喇叭早在八十年代之前,已經逐漸被淘汰出局,屏風喇叭氣勢如虹,音場夠闊、夠大,寬以及闊是屏風喇叭的特點,可是音響的需求,不只是夠闊、夠大,同時亦須要縮小,小到表現出全台鋼琴的擺位所在為標準,因為屏風喇叭的面積太大,前牆反射的樂聲被阻,音場的深度就顯示不出來,屏風喇叭的最大弱點是缺乏木箱共鳴鼓聲、缺乏木質的共鳴鼓聲,鑼鼓到喉不到肺。靜電喇叭面積比較細小立體感沒問題,而且因為在數以千計的高電壓下操作,音質可想而知,的確準確,美中不足的是跟屏風喇叭同是一類的特性,唯一可取的是負責推動高頻、中頻的最佳選擇。
        在結論上動圈喇叭最為實用,論音量,聲壓隨心所欲;論傳真度,在靜電喇叭以及屏風喇叭之比上(靜電喇叭)不足,比下(屏風喇叭)有餘。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