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一套音響系統在不同的環境裡,一定會有不同聲效表現是大家都知道的基本音響常識。內裡牽連了空間的尺寸形狀比例和聲音發射點的材料(房牆、地面與天花)為最大影響。所以無論那一套音響系統在那一間聆聽室內,都需經過配搭調校來達到最佳表現,而在系統調校方面,揚聲器的『擺位』就可算是最基本和不能缺少所要做的事情了。揚聲器擺位雖然不算很複雜,但要擺至它能發出非常靚絕的表現又是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對初學者而言)。以筆者的經驗,最常發生在初哥們身上的一個現象,是買了一對新喇叭回家後,就迫不急待的為喇叭擺位起來了,也許很幸運的你只移了兩三下,即可得到了自己認為不錯或滿意的聲音重播後,以為喇叭擺位就此妥當了,但在多聽幾天後,才開始覺得聲效總是有那裡不對,又再開始為喇叭重新擺位,可能很快又得到一個理想的喇叭擺位位置。不過新位置的聲音也只讓你在聽三四天後,又感到有些不對勁,當然又再重新擺位!為何會出現此類的現象呢?我就比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新喇叭的低音單元在還未『成熟』之前,由於單體上的振膜和懸邊還處於非常嶄新硬朗,所以在工作時就會出現聲音聽來好像『打不出』和『粗硬小聲』,,如果你就在如此『聲效』下為它擺位,那我可肯定的說,你很可能為了要聽到更多的低頻重播,所以就會將喇叭擺於非常靠近前牆來增加其低頻量,當然,初聽時並不會出現什麼大問題,但當硬朗的振膜和懸邊活動了一段時間後,也就開始慢慢柔順起來,聲音自然就較為容易的『跑出來』,此時原本已足夠的低頻量就大大地增加了。這過量的低頻是否又要讓你再為喇叭重新擺位!?結果就這樣的移來移去而移到自己都不知道是要在尋找什麼聲音或不知道那一種聲音才屬於是標準的!所以,每當你剛購買了一對全新或二手的揚聲器時,只需以最簡單的『三分一』擺法將喇叭就位後,就不需去理會喇叭的擺位聲效如何,先讓喇叭有足夠的時間去煲個熟(Run-in)和也讓自己的耳朵先去熟悉它(喇叭)的個性,當喇叭被煲有一段時日後(大約是整百個小時左右),我想,你也會在這段Run-in期間內,已多多少少能掌握到揚聲器的個性了,O.K.,當確定揚聲器已開始進入『成熟』或對它已有較多的『了解』後,才是最佳的時刻來為揚聲器擺位。

以下是筆者多年來玩音響所得到的擺位經,希望能對一些擺位有困難者和初哥們有所幫助。
(一)新揚聲器一定要讓它有足夠的Run-in後,才為它擺位。
(二)為了容易移動和避免刮花地板,擺位前先將喇叭底部的尖角錐或墊物件拆除。
(三)確定揚聲器本身的個性和聆聽空間的比例後,再選擇一個較有改善效果(適合)的擺位法開始,例如,如果揚聲器本身有高頻過亮尖銳、中與低頻無實感的現象,就可選擇從『螺孔擺法』開始。
(四)當揚聲器擺位依照『擺法』定位後,請以較長時間仔細確定還有何處不對,千萬不要在還未認清其缺點就大事將它移動,可能到頭來,你又是不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聲音。
(五)選擇在較佳的心情下才為揚聲器擺位,可別小看這一點,以我本身的經驗來說,往往在心情不佳時為揚聲器擺位,通常都在『半途而廢』下收工,或者是無論如何都無法調出柔潤動聽的聲效,而在強迫自己『硬來』下,所調校出來的聲效多偏向於『爆發力』較強的一面,『耐聽性』一面就較弱也。
(六)在擺位開始時,盡量以全頻(高、中、低)平均為尋找靚聲的出發點,這也是初哥們經常犯錯的一點。一般初哥們都會以本身喜愛的聲效為開始,比如以最常見的由『低頻』開始,往往再經過一番努力擺位後,果然得到了極為滿意的『猛烈』低頻,就以為揚聲器最佳擺位位置已尋得,不過在多聽幾天後,就開始 感到有低無高或雖猛烈但凌亂的種種現象,這就是各音頻不平均所引起的負面聲效了。

1 2 3 下一頁